「鹽埕」就是鹽田,用人工把凹凸的土地整平,而引海水晒鹽的地方。在臺灣俗稱「鹽埕」。高雄最早製鹽記錄是明末沈光文〈平台灣序〉中所說的:「鯽魚潭,可饒千金之利,打狗澳能生三倍之財;曝海水以為鹽,爇山材而為炭。」也就是記載明鄭時期,打狗地區已有鹽場、鹽商,而且獲利很高。可見高雄的鹽田由來相當久遠。現在鹽埕區已看不到任何鹽場遺跡,但仔細找一找,可以發現有一條「瀨南街」存在。「瀨南」正是高雄鹽埕的別名。

根據傳說:康熙末年由官府招來漳州府南靖縣人──趙元、蔡媽為、黃孔三人率鹽丁二十餘名,先在「打狗」(高雄)開闢鹽田,逐漸形成鹽埕庄。1694(清康熙33)高拱乾撰《台灣府志》載明:「鳳山縣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二格,共徵銀一千六百八十兩。」當時鳳山縣的鹽埕,就是後來的瀨南鹽埕。現在鹽埕區的瀨南街及瀨南里等地名,就是台灣光復初期,鹽埕區區長林迦先生倡議命名,以紀念這段史蹟。

1726(清雍正4),由於鹽場與販戶之間惡性競爭,鹽價失去平衡,人民深以為苦,清廷遂改為官辦。

又據1764(清乾隆29)編纂的《重修鳳山縣志》記載,舊鹽埕有二所:

一、瀨北場,在鳳山縣新昌里(今台南市區)1731 (清雍正9年)更正疆界,新昌里改歸台南縣管轄,瀨北場在今安平。

二、瀨南場,在鳳山縣打鼓港口北區,就是現在的高雄市鹽埕區。

1756(清乾隆21)清廷另於鳳山莊大林蒲設瀨東場,又於彌陀港設瀨西場。1912年(民國元年、日大正元年)高雄築港第二期工程全面施工,日人廢瀨南鹽場,整建為新市街。如今瀨南鹽場已成為歷史名詞。

 據傳先民利用乾季所晒的鹽,收成以後,於雨季來臨之前回大陸,等過了雨季再渡海來台灣。因此,在晒鹽期間,只能在鹽埕中,搭蓋簡陋的茅屋,以遮風避雨,直到攜眷渡海的禁令解除後,先民得以攜家帶眷來台,終於定居下來,形成聚落。

 瀨南鹽場的鹽田與如白雪般的鹽堆,便成為「鹽埕」的主要景色,加上成群鷺鷥飛越其間,十分優美,因此早期「鹽埔曉鷺」,就入選為「打狗八景」之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設計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